儿《九江儿童羽绒服男装店铺》童九江羽绒服免洗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们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更加壮丽的新征程。决战决胜的最后阶段,赣鄱大地一派火热的攻坚场面,广大干部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正在全力以赴、冲刺胜利的终点。
东方女报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透过平凡生活的温度与感动,一个又一个的小康故事,生动体现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汇聚起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强大力量。
上世纪 80 年代,没有资源、人均不足三分田地的红星村人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穷则思变,红星人依托背靠共青城服装加工产业的优势,先打工后创业,从早期肩挑着到处卖,到如今通过网络电商销往各地,从最初零散的小作坊小企业儿童九江羽绒服免洗,到如今初具规模的产业园区,红星人凭借着小小的羽绒,成就了自己的小康致富梦。
近日,记者走进红星羽绒电商产业园,宽阔的水泥路上,满载羽绒的货运卡车正停在路边等待卸货,沿路两旁的产业楼挂满了各色服装公司的牌匾,这些牌匾上都有的两个字是——“羽绒”。
“2019年,红星村电商销售额突破50亿元,仅‘双11’当天网络成交额就超3亿元。”红星村村支书查柏星自豪地说道。
红星村现有村民 821户、3400 余人,其中90%以上村民从事羽绒关联产业。在全民创业创富奔小康的氛围下,该村羽绒加工企业达到523家,其中年产值超500万元以上的超过200家;开设羽绒服网店2000余家,各类配套企业近70家,形成了原料供应、辅料生产、成品加工、包装物流、电商销售等较为完整的“羽绒链式产业”。
过去的红星村,交通不便,人均耕地少,且经常遭受洪涝灾害,村民穷得叮当响,被称为“吃红薯的人”。
穷山沟里蹦出50亿元级的“淘宝村”,红星村的嬗变,生动诠释了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关键所在。查柏星介绍说,30年来,红星村的羽绒产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散到聚的三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红星人不甘落后,依托背靠共青城服装加工产业的优势,先打工后创业,在积累资金和技术经验后,纷纷回乡创办羽绒加工企业,完成了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闯出了一条自我发展的新路子。
随后 20 年,红星羽绒创新求变,主营产品由最开始的羽绒被、羽绒背心转变为童装羽绒服;销售方式从“提篮满村跑”“摆摊设点”转换成了“触网销售”。尤其是近年来,红星人在激烈的市场大潮中,转换思维方式,积极抢抓机遇,勇于创新探索,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创新销售渠道,使服装产业搭上了“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列车,成为远近闻名的“淘宝村”。
产业分散各家各户,集聚效应不明显,这是电商发展之初红星村人发展最大的掣肘。2015年,为解决产业发展瓶颈,该村开始建设红星羽绒电商产业园,及时调整优化生产组织形式,主打红星羽绒品牌,由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取暖,形成利益共同体和产业联盟。经过4年的努力,已建成标准厂房11.3万平方米,299家企业入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产业园,让红星村羽绒产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当全国各地的村庄都在为“空心村”犯愁之时,红星村,却涌动着一波又一波的青年创业潮。在这个村,一张张年轻面孔朝气蓬勃,冲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
“红星村几代人从事羽绒产业,以前是肩挑背扛出去卖衣服,如今‘鼠标轻点,订单自来’。”作为年轻一代,黄孝星见证了父辈们的艰辛,也见证了新时代的来临。
1983年出生的黄孝星,大学毕业后曾到浙江、广东等地务工。2009年初,嗅到了电子商务经济蓄势待发的他选择返乡创业,成为红星村最早搭上互联网快车、在电商平台开网店的一批年轻人。
走进寒奥羽绒服饰公司,十几台电脑一字排开,黄孝星正在为下半年的销售旺季做准备。“目前我们卖得最好的单品年销量已经达到了20万件。去年‘双十一’当天,公司营业额就突破了100万元。”他告诉记者。
如今,黄孝星已在淘宝、阿里巴巴、拼多多等各大电商平台经营了7家网店,注册了3个品牌,拥有自己的加工厂,全年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下一步,他想引进高端人才,组建更加专业的运营团队,增强产品研发能力。
红星村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把羽绒服产业做得风生水起,村民们纷纷学着做电商、开网店,把红星村生产的羽绒服放到网上销售,卖向全国各地。
同时,网上交易大大增加了对相关配套产业的需求,围绕羽绒加工这个龙头,催生了物流、仓储、包装、设计、营销、电商等相关产业,“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方兴未艾。目前横塘羽绒仅电商行业从业人员就达3500余人,带动周边县、乡约3万人就业,有效提升了农村本地的就业率。
“我们主要做羽绒背心的线下批发,根据接到的订单量进行成批生产,全年大概能销售30多万件。”在产业园中的江山羽绒厂数控车间,4台半自动化的羽绒服打板缝制机在工人们的操作下快速出货,“95后”万丽芳正是其中一员。
她手脚利索,快速将缝制好的羽绒背心换下,再用力拍打、挤去里面的空气,短短几十秒的功夫便完成一件。“我每天能加工300来件背心,一个月平均能拿到4000元左右。”万丽芳在工作间隙告诉记者,她原先在外地打工,因生意不景气兴起了回家的念头。“在家门口工作,比外面打工舒服多了,收入也比较稳定。”
在车间3楼,宽阔的房间里摆着十几台缝纫机,女工人李冬梅和女儿查伟伟相对而坐,正熟练地缝制着儿童羽绒服。“车间里头环境好,可以吹着空调、听着音乐工作,比在家更有干劲儿。”李冬梅一家曾经是村子里的贫困户,由于丈夫早年病逝,又要照顾孩子,她无法外出打工,就将工厂里的活接下带回家做。靠着一台缝纫机,李冬梅不仅养大了几个孩子,并在2017年顺利脱贫,过上了小康生活。
如今,小儿子也长大了,李冬梅就和女儿一起到羽绒工厂工作,每年能有5万余元的收入。女儿查伟伟经常要加班到晚上9点,希望自己能多缝些衣物,年底时好多分些工钱。
“我们村有很多像李冬梅这样的村民,因为要照顾家里没法外出打工,就将工厂里的活带回家做,既可以照顾家庭,也可以工作赚钱,日子照样过得有滋有味。”查柏星告诉记者,随着红星村羽绒产业的高速发展,2019年,红星村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石头地、光头山、代代穷、户户难”的横塘农民,率先过上了小康的好日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