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品牌童装尾货批发
摆地摊热闹了几天,为什么很多人放弃?大家好,我是小娟,之前也有过摆地摊的经历,时间不长,但是也让我涨了点见识
个人开实体店最早的时候做过一段时间的童装,本身个人没啥工作经验,离职以后一直带娃,上班也不现实,刚开始想着接童装店为了就是方便照顾孩子,穿衣服就不愁去别的地方买了。想法很简单,但是做了一段时间发现压货太厉害了,还不能调换货,只能把店盘出去了,剩下了一批童装,也不少,有十好几箱,没办法只能摆地摊处理了。
好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个早市,我就趁早拉着衣服去占个位子,可谁曾想从南到北、从东往西的都是固定的摊位,根本就没有人让你在他附近摆,没办法只好就近找个小区门口铺了一张床单,把衣服摆在上面处理,本身进的货价格不便宜,放到地摊来摆价格高了没人要,最后狠了狠心,一百元四件衣服往外甩,好在附近都是住的年轻人,来赶早市的有好多都是推着孩子出门的,有合适的就过来挑衣服,有的还嫌衣服贵,让给五件,一开始没同意,到后来清理的差不多了,狠了狠心,五件就五件吧,怎么都是赔钱,好在收回一些成本,总比放在家里一年不如一年更没办法处理了,再说时间也耗不起,就这样出来摆了三次清理了大部分的衣物,还有一些冬天厚的就没再处理,让我放到店里的架子上面了,这一放就两年,还不知道什么样了。
虽然出摊就三次,每次差不多收个一千多的现金,但是不赚钱,就是赔钱赚吆喝,也没办法,店里的衣服放到外面摆摊肯定是不赚钱的,卖的越多,赔的越厉害,想想能换成钱总比压箱里要好,至少换成钱还能去做别的投资,压箱里贬值不说等你想再出摊处理别人不一定要了,款式太老了,谁还会买回去给孩子穿。
我们那时候摆摊城管适当的会收点费用,三块钱一个摊位,从早上六点来钟到十点基本上就没人了,说实话早市人不少,周边有三四个小区,看到来来往往的人群,感觉还是挺兴奋的,就是喜欢人多的地方,喜欢去凑热闹,尤其是喜欢逛早市或者是逛地摊,倒不是说非要去买什么东西,就想体会一下人间烟火气息杭州品牌童装尾货批发,人多的地方热闹!
摆地摊虽然说很火爆,也不能随便跟风,不是每个人都能赚到钱的,有经验的知道摆什么受大家的欢迎,赚钱就是顺带着的事,没经验的就得多学习、多研究、多摸索,适合别人做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做,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清洗的定位。
首先放开地摊经济,这是个好事,地摊也是人间烟火,但是这项政策的出台,还没有颁布细则,我们只知道允许摆地摊了,但是具体怎么摆法,哪里可以摆,哪里不可以摆,是收摊位费,还是不收摊位费,收的话应该收多少,现在没发现有这样的具体规定。
那么老百姓,一听说可以摆地摊了,在上级没有批准的情况下,就按照自己的意图到处乱摆,收摊也不收拾卫生,塑料袋刮的到处都是,所以上旁赶紧喊停。也许等细则出来以后,再看怎么个摆法。
还有一方面原因,这个我早就发现了,那就是,当摆地摊的太多了,卖同样商品的太多了,然后供大于求了,当供需关系不平衡了,就算允许摆地摊,也不要太过乐观,因为摆地摊的比逛地摊的都多,而且以前摆地摊的那些老摊主,比方在新政之前就有在规定的场所摆地摊的,早市或夜市,也受影响,也受冲击,最后可能导致大家都没有钱可挣。再说网购的诞生,不仅店铺受影响,地摊或多或少也受到了影响,再加上买房买车,老百姓消费能力下降了。
反正有些事很矛盾,如果把摊主圈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就跟烟台西南河夜市一样,圈在一个废弃的体育场里面,由于偏僻闭塞,客流量就不如在2008年以前在“西大街”的时候了,毕竟西大街离汽车站、火车站很近,属于繁华地段闹市区。那么如果就像打游击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管理起来又很难,影响卫生和交通,所以我觉得还有很多的细节需要研究。烟台海水浴场、幸福海滨广场、现在已经不让摆了,都是没经过上面批准,擅自过去摆的,而且“白色垃圾”随风飘摇,只知道摆摊,不知道收拾,所以我觉得下一步还需要研究,到底怎么个摆法才合理?甚至还有惩罚措施。
都摆,谁买啊,总得有人消费才行,现在人人都节衣缩食,哪来的消费金,再说现在已经不是几年前了,网上都便宜的很,还给送到家,今时不同往日,现在这个时候地摊也没有优势了,很多人都是凑个热闹
成都地摊经济热度不减,影响摆地摊的因素太多太多,摆摊者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物力去经营,换取的收益还是个不确定数,所以很多人权衡之下还是选择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所谓的地摊经济,就是底层人民的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结果呢?应该是实现了去库存的目的,之前大量的积压产品终于投向了市场。
为什么很多人都放弃了?一是现在的人不轻易的消费了,因为收入不太稳定,即使有钱也不会乱买了;二是人们对于“地摊货”在质量上没有足够的信任,确实伪劣商品制造市场还是比较庞大的,由此而导致了一锤子买卖的结果,这就是急功近利带来的危害;三是有的家庭因为诸多因素而导致了困境,下岗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四是利润薄,而且下雨天气无法经营,收入不稳定,看不到经济效益自然就会放弃了。
总而言之部分人的购买力不如从前,人们消费的目的相对来说趋于“理性”,食品类消费占主要部分,能够不买的东西尽量不买。疫情过后,大家都学会了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