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装批发价格参考标准
我国童装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目前正处于快速成长的发展阶段。随着儿童数量的增长、消费理念的升级以及童装价格的上涨带动童装市场容量在不断扩大,童装市场也因此被业界誉为服装产业的最后一片蓝海。
有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童装市场规模达1720亿元,2013年至2017年,国内童装行业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9.68,超过男装行业21.17pct,超过女装行业17.54pct。根据预测,在童装行业处于服装生命周期成长阶段的背景下,未来三年行业复合增长率仍将维持在14%左右,截止2020年将达到2665亿元的市场规模,迎来更大的爆发期。
2、市场占有率通常为品牌终端零售额市场占有率,而公司品牌收入一方面受到终端零售额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公司采用的销售模式有关,如直营模式下相同终端零售额转化为的公司品牌收入更高,因此上表中部分公司市占率排名与公司收入规模排名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童装市场中,目前品牌排名第一的企业巴拉巴拉市场占有率也不过5%左右,国际运动大牌Adidas旗下童装在中国市场也仅有1.1%的占有率,其他的国内童装品牌均不足1%左右。由此可见,我国童装市场高度分散乱,目前仍然没有大的品牌形成。
这主要是由产品同质化导致的比较明显的特征。没有具有品牌代表性和产品个性代表性的产品出现,这个市场只会在厮杀中拼人力、物力、财力和反应速度。然而这样的竞争只会加剧产业供应链的压力,并提高品牌溢价成本,丧失品牌独特性。
当前,我国童装市场已进入快速成长期,但童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单个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限。
童装注重安全舒适童装批发价格参考标准,品质、设计研发成为行业壁垒。按照年龄将童装市场分为婴幼童(0-3 岁)、小童(3-6 岁)、中童(6-9 岁)、大童(9-14 岁),一般专业童装品牌会布局更加细分领域,因为不同年龄段在设计上要求不同,如婴幼童服饰更注重面辅料质量、舒适度,而大童服饰则更偏重颜色、时尚等搭配。
童装跨度极大,但我国目前童装同质化却较为严重,除了由成人装延伸出来的一些有特定风格的童装或者专门针对某一细分年龄段的服饰之外,大多数品牌形象和目标人群都不够突出。随着新生代父母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他们更推崇童装的设计感、时尚性、个性化;但童装市场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如果童装品牌没有自己的特点,相互抄袭、模仿严重,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极容易被童装市场所淘汰。
布局零散、产业形态参差不齐,是当前童装产业渠道的现状。目前,中国童装行业终端渠道呈现立体交叉态势,百货专柜、购物中心、街边店、店中店、多品牌集合店,“一站式” 生活馆和体验馆、电商平台等众多渠道竞争混乱,没有形成特有的渠道模式。
童装行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经营模式,而童装企业面临的重点问题为如何寻求适合自身品牌发展的新模式。进百货公司,价格接近洋品牌,但产品设计和品牌形象拼不过,盲目扩张又会给售后、服务、质量、产品更新等带来不良有影响。并且渠道过多也容易造成消费者对品牌认知混乱。如何合理把握品牌渠道发展方向,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童装不同于成人服装,对绳带、配饰件、化学物质等要求非常严格,如果服装企业没有对进厂面料进行严格把关,在加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就有可能出现服装pH、甲醛含量、色牢度、重金属含量超标等质量问题。对此,相关部门已陆续出台多个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
在相关国家标准指导下,童装的制作成本并不低。童装从选料、加工到检测,每个环节的标准都比成人服装严格,因此成本相对较高。此外,生产成本并非价格高的唯一因素,童装市场中间商层层加价也是价格高的原因。
近年来,用工荒导致工人工资飙升,各种各样的税费、物流、仓储宣传等等带来的高成本,导致价钱越来越高,但是产品质量越来越差。最终形成了价格与质量之间的恶性循环。
目前我国童装超过半数为无品牌状态,企业多以 ODM 模式生产,童装质量良莠不齐。从整体产业链来讲,优质童装必须从原材料起严格把控,供应商、生产商都需要自查自省,整个产业链做到协同发展。
目前,我国童装市场持续分化。一方面,传统童装企业走向衰落;另一方面,入局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供大于求的时代,专业度低、整合能力差的品牌将退出市场。而大部分童装品牌如果没有一个很大的集团在背后做支撑,无法存活。
我国的童装品牌众多,互相竞争压力很大,各品牌唯有紧贴消费者需求和生活方式,提供切实的消费解决方案,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