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羽绒服儿童马甲店铺

  前几天,气温骤降,同事的朋友开车送孩子去上兴趣班。因为暖气开得晚,车上冻得慌,就让孩子穿着羽绒服坐在了安全座椅上。没想到路上突然碰到逆行的电瓶车,幸亏眼疾手快急刹车,才没造成事故。

  但紧接着,坐在后座的女儿突然“哇”地一声哭了。原来因为刹车的冲击力,孩子从羽绒服中“金蝉脱壳”,直接撞在了前面的座椅上,磕破了嘴和鼻子,血流满面。

  为帮助大家解开谜题,我们查阅资料,还征集了一些妈妈们非常关心的安全问题,用这一篇文章集中解答。

  其实,上面的孩子坐安全座椅在事故中受伤,原因不在于安全座椅,而是妈妈错误地让孩子穿着羽绒服坐在了安全座椅上。

  美国广播公司NBC,曾进行了一次真实的碰撞测验:让穿着厚厚羽绒服的假人,乘坐在安全座椅上,以30英里/小时(差不多48公里/小时)的车速进行碰撞实验。结果,儿童假人在碰撞中滑出外套飞了出去,如下面的动图↓

  当测试人员把儿童假人身上的羽绒服脱掉,再以同样30英里/小时车速进行碰撞试验时,假人没有从安全座椅上飞出,见下图↓

  湖南卫视的《新闻大求真》节目也做了一档类似的实验。当孩子穿着厚衣服乘坐安全座椅时,碰撞车辆以50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击墙面,也出现了假人从羽绒服中“飞”出去的结果。

  蓬松的羽绒服中充满空气。当宝宝穿着羽绒服坐安全座椅,如果发生碰撞,羽绒服会在强大的碰撞力下,迅速挤压变形,而中间的空气迅速排出,导致安全带没办法继续牢固地约束孩子的身体,令儿童从座椅上飞出,引发伤残。

  通常羽绒服的面料光滑,座椅面料之间的摩擦力小。发生碰撞,冲击力大,比较容易令孩子从安全座椅中滑出。

  除了羽绒服,其它较为蓬松或光滑面料的防寒服、棉衣也存在同样的安全隐患,都不可以在安全座椅上穿。

  第1步:穿厚外套,固定安全带:让孩子穿着厚外套乘坐在安全座椅上,系好安全带。切记,要收紧安全带的带长,直到你的拇指和食指不能捏起安全带。

  第2步:脱掉厚外套,测试安全带长度:打开安全带,让孩子从安全座椅上下来。切记,不要改变刚才固定安全带的长度。脱掉外套后,让孩子重新坐到安全座椅上,判断之前固定好的安全带长度。

  选择合适的安全座椅,是保障孩子乘车安全的第一要素。根据儿童身高、体重,安全座椅分为0、0+、I、II、III共5种组别。切记,选择不同组别的安全座椅,需要从孩子的身高、体重出发,而不是看年龄。

  所有的安全座椅使用说明书上,都会提醒用户:该产品不能安装在有安全气囊的副驾驶座位上。因为当汽车碰到碰撞事故时,安全气囊会突然打开,对安装在副驾驶上的安全座椅造成猛烈撞击,令乘坐在内的儿童造成伤害。

  如果固定儿童身体的安全带没有束紧或者存在扭曲的话,在碰撞中将无法固定孩子的身体,从而导致孩子受伤。提示家长,务必参考安全座椅说明书,正确调整安全带带长。

  通常,当孩子的体重达到9公斤时,可以使用向前安装的安全座椅,但许多家长过早地将孩子转为乘坐面朝乘坐。但小宝宝的颈部、头部脆弱,如果使用面朝前的安全座椅遇到碰撞的话,颈部和脑部严重受伤的风险会增大。

  交通事故,往往就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无论距离远近九江羽绒服儿童马甲店铺,只要是开车带孩子出行,切记让孩子乘坐在安全座椅。

  在乘坐在安全座椅的过程中,哪怕是比较平稳的路段,也不要让孩子进食或者喝东西,尤其是形状较大的食物,比如葡萄、坚果,或者果冻。如果车身颠簸,可能导致孩子被食物噎住而引发窒息。

  不要认为车上暖气没热,就先让孩子穿厚衣服坐进安全座椅里面。千万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安全座椅正确安装后,抓住座椅底部,试着向前方及左右晃动。如果晃动的幅度达2.5厘米以上,说明安全座椅不够稳固。

  一个安全座椅放在后座中间,一个放在后座旁边。左后方和右后方安全度一样,要选择没有侧面安全气囊的一方。如果有座位旁有安全气囊,确保安全气囊是关闭的状态。

  通过孩子的头部在安全座椅内的位置判断。如果孩子坐在座椅中,头顶碰到座椅时,表示他已经超出婴儿安全座椅标准。再或者,如果孩子的肩膀离绑带最高开放处超过2厘米,头部靠垫已经调整到最高选择时,就需更换大组别的安全座椅了。

  安全座椅增高垫,针对那些身高可以不再使用安全座椅的儿童使用,建议身高在115-149cm、年龄约4-8岁之间。增高垫可以避免汽车安全座椅位置高,勒住孩子的脖子。但要注意:增高垫绝对不能代替安全座椅使用。在安全座椅的适用范围内的儿童,仍然要坚持使用安全座椅。

  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每小时有3名儿童因为交通事故而死伤。如果有私家车,请务必为孩子选购合适的安全座椅,并正确使用安全座椅。

相关文章

九江儿童加厚羽绒服店

九江儿童加厚羽绒服店

  近段时间,国内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大家也开始换上各种冬装。不过,有小孩的家长要注意了,孩子要避免穿羽绒服时使用安全座椅,否则存在致命危险。   此前,美国《消费者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