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牌外贸童装批发城
正月十六(2月6日),山东烟台一家服装外贸工厂举办了小型的开工仪式。这片区域的工厂往年都是正月初九到十二开工,但2023年拖后了几天。负责人小林说,前些年工厂在春节期间往往订单不断,但这个春节,海外客户并没有提供多少生意。
苏州盛泽镇的老沈情况略好一点。年前很多工厂都放假了,他的外贸服装厂趁机抢了几个散单。年后,工厂正月初十开工,四条生产线开了两条,剩下的还要等工人们陆续回来。
对于这些中小型外贸纺织工厂来说,2022年过得并不容易。“订单荒”的状态几乎维持了一整年,下半年尤其严重。“我们都说自己是‘订单慌’,慌张的慌,主要看心态。”
2022年,全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增长2.6%(以美元计),但这主要得益于上半年的高增速,而这部分订单大多是2022年春节之前接到的。随后,由于订单缺失,出口数据在下半年一路走低,尤其是四季度,三个月均录得双位数的下降。
进入2023年,形势喜忧参半。喜的是,防疫政策调整、国内市场放开、当地政府支持,纺织服装企业有了更多机会。忧的是,国际环境复杂、国外消费需求依旧低迷,预计外贸订单不会有较大起色。
此外,工厂每年春节后招工都是难题。2022年底放假早,节后员工到岗率更低。截至发稿,小林厂子里的工人数目仍有不小的缺口,现阶段靠工资日结的短工维持,并不稳定。他所在的厂区几乎各家都贴着招工广告。“简言之,既怕没订单,又怕订单来了没人做。”小林说道。
距离小林的工厂不远,有一家经营多年的外贸童装厂,年后正式关张了。老厂长正在抛售织机,准备安享退休生活。小林有些感叹,哪怕往前数十年,家里有个外贸纺织厂都是值得称道的事,如今,年轻一代不愿继承,甚至外人都不愿将厂子盘过去。厂长只能“把厂子拆开了,分开卖。”
在小林看来,导致老童装厂倒闭的原因是现金流吃紧,且未来的接单情况也不乐观。其他的工厂也多多少少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广州大牌外贸童装批发城。
“保守估计,2022年我损失了七成订单。”小林对《财经十一人》讲述自己工厂的情况。据他在当地了解的情况,进入2022年12月,山东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基本全部停产,一是因为库存高企,二是因为工人感染人数众多。
“厂里库存太多了,清库存的时候有点‘饥不择食’,基本来个订单就出货,价钱都不讲了。”小林表示。即使这样,工厂依然看不到回款。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年前的应收款没收回来,年后投产的“应付款”也拿不出去。
成本上升是阻碍盈利的一大因素。上游端,2022年原材料价格高企的现状仍然延续,春节后棉价继续走高。“(2022年)10月出口额大幅下降——这还只是金额,原材料涨价了,数量上下降更多。”产业分析师杨庆生告诉记者,2022年很多中小企业都是让利出货。
杨庆生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身边有一家做纺织出海的老板表示2022年赚得最大的一笔钱是靠汇率波动——“汇率6.5的时候,他出口了大量坯布到越南,但到最后结汇的时候,汇率快破7了。”
订单量下降则是第二个诱因。下游端,2023年的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走弱,对我国出口产生负面影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3年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只有1.4%(2022年2.0%),欧元区的GDP增长率更将仅有0.7%(2022年3.5%),而这两个地区正是我国纺织服装最大的出口市场。
国联宏观首席分析师樊磊表示,外部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多,美国仍在推进供应链去中国化,这也是今年出口面临的一个挑战。2022年11月,美国对中国服装进口量同比几乎减半,降幅达47%,进口额同比下降38%。2022年1月-11月,中国占美国服装进口的市场份额从一年前的24.1%下降到22%。
国盛证券发布研究报告指出,现今欧美服饰行业库存处于高位,品牌商下单节奏偏向保守。据美国商务部普查局数据,美国服装批发商及零售库存于2021年三季度见底后续持续走高,2022年9月批发库存/零售商库存同比分别增加68.3% / 24.1%,明显超过疫情前同期水平。
受影响的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外贸纺织企业。根据国际纺联的2023年1月的调查显示,全球纺织业平均业务状况在进一步转差,同时全球纺织业对未来六个月的预期仍为负数。新订单指数、未交货订单指数以及开机率均下降。
尽管形势并不尽如人意,但外贸工厂仍在积极寻找营收增量,最典型就是飞去客户面前商谈,而非在家坐等。
国内防疫政策调整后的这几个月,外贸老板公开和私下里聊得最多的就是“出海”。老沈多次强调了与客户面谈的重要性——疫情三年只能通过邮件交流,“对方回复的次数越来越少,提到东南亚的次数却越来越多。”
年前,据《财经十一人》不完全统计,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安徽、重庆、四川、辽宁、吉林等地均组织了企业“出海抢单”的活动,既有效对接需求,也提振了企业信心。
绍兴博达商务会展公司是一家专门做纺织行业海外展的企业,经理胡女士告诉记者,3月之前纺织的专业展已经满员了。“2023年一季度展会挺多的,从买家习惯上来看,本身一季度就是下单季,有全年的规划。”
胡经理表示,目前拦住企业出海的最大问题是签证,特别是美国的B类签证。2022年12月提交申请,预约面谈的档期已经排到了4月。“如果企业出行存在一定困难,那么也建议在国外找专业的工人人员代为参展。”胡经理建议出海参展企业对样品做出调整,“因为每个市场对产品的款式和需求是不一样的,最好针对性做准备,事半功倍。”
老沈也在准备出国事宜。他表示企业出海的目的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拜访老客户,维护客户关系;第二是市场调研,了解消费需求;第三才是开发新客户、新订单。“那些说出海接到大单的,大多数还是老客户给的。”
杨庆生认为“抢单”这个形容并不贴切,也远非褒义。他表示,在存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出海获得的所谓新客户不过是其他工厂的“老客户”,“抢”的也无非是国内同行的单罢了。
不管是跟国内同行“抢”,还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跟东南亚的工厂“抢”,同等质量下,价格肯定是优先被考虑的。很多中小企业2022年已经是让利出货,2023年压价提货也是可以预见的,更不用说很多订单都是“客情单”,根本赚不到什么钱。
能满足外贸订单要求的中国纺织企业越来越多,来自海外的需求却越来越少。据杨庆生观察,2022年外贸纺织的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二八效应愈发明显,“大企业不缺客户和订单,被瓜分的都是中小企业。”
杨庆生表示,大公司在控制成本方面更有优势,也更有可能低价拿货。订单进入国内后,大企业又会在中小企业进行一轮再分配,把成本压力分摊给中小企业。他认为,就目前这样的出海趋势,国内中小外贸企业还是大概率能接到不少订单,但依旧以散单为主,而且会陷入价格战,每单的利润也不可能回到疫情前水准。
杨庆生特别提出一点,不少订单即使抢到了,也不符合国内的环保生产标准,接到后还是得交给东南亚企业去做。
另外,出口的集装箱存量是否充足、海运费是否上涨,这类运输风险在2023年仍然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至于被其他国家“抢”走的订单能不能回来,樊磊认为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一些小批量、更加复杂和精细订单,我国的制造业是具有优势的。”但他表示现在从数量上来看还难以估计。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唐遥教授认为,产能回归是一个长期问题。在他看来,纺织行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是由于人工便宜,并不涉及产业链的核心材料、技术或工艺,那就属于“能够转得出去,还可以转回来的产业”,前提是国内工厂能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等一系列新兴手段降低成本,以弥补人力成本方面的劣势。
出海能不能满载而归,并不是老沈最担心的事情,他最担心的是工厂有没有能力接单。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招工的情况。
每年春节后都是招工的紧张时期。361°运动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魏书涛表示:“这个时候是工人流失最严重的时候,工人回了老家就不再回来了。”
2023年招工形势更加严峻。由于防疫政策,不少纺织服装工厂在春节前选择提前放假,给了工人更多的选择时间。小林告诉《财经十一人》,2022年由于疫情政策,很多工厂选择封闭式管理,工人不准随意外出,导致不满情绪滋生。这可能导致年后大批工人流失。
工厂动用多种方式留住员工,最直接的自然是涨工资。但是,在营收和利润率均无提升的情况下,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一个工厂1000名员工,一个人每月涨500元,一年就是600万元支出。而工厂的利润一年也不过千八百万。几百块钱对个人来讲几乎没什么感觉,但工厂三分之二的利润都出去了。”魏书涛表示。
多地政府正在积极出台政策,着力解决工厂缺工问题。在2023年春节假期的最后两天,浙江、广东、福建、江苏等几个用工大省提前开始了跨省招工的工作。据台州当地媒体的报道,1月26日,台州市及各区县同步举行了跨省驻点招工仪式,各招工组分别赶赴云南、贵州、四川等7省21地驻点招工。深圳则提出“线日前,市外原在岗职工返岗达500人以上的企业(劳务派遣单位除外),每人按照2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交通补助,每家企业最高40万元。福建福州则开展了点对点免费包机服务,接复工人员返岗。
作为招工主体,不少企业也在不断改善工人工作环境,给予更多理解与尊重。例如福建晋江当不少制鞋工厂常设心理问诊室、发泄室,对员工进行心理援助;设立幼儿园、小学等配套机构,解决工人子女受教育问题;平日里也会组织篮球赛等,丰富工人的业余生活。毕竟,有“温度”的管理模式也是留住人、吸引人的重要原因。